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融合创新,智能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美好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教育信息化具有变革教育的巨大潜力,是破解新时代的教育矛盾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要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面向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

其次是要以智能引领,依托大数据、智能算法和算力催生的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方式、教学评价方式、人机交互形式、群体协作与沟通方式等各方面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支撑和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

2017年11月2日,杜占元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启动会上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其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即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进入2.0时代。随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推进“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2.0,推动教育信息化由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2017年11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第十七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也指出,“十九大之前,可以称之为教育信息化1.0,是初步探索;下一阶段,要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

可见,无论是中央从国家战略出发的顶层设计,还是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规划,都直接表明了:自党的十九大开始,我国教育教育信息化已步入了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时代。

杜占元指出,推动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转变,把提升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以三大转变为导向的2.0时代,就是教育信息化要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也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教育的时代。

教育信息化将不再仅仅是“可做或可不做”“可多做或可少做”的选择,而是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将与教育所包含的一切空间深度融合,智能化地改造教育教学、教育治理的所有领域将是一种必然。教育信息化2.0具体有以下六方面的特点:

  • 在基础设施方面
    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和5G移动网络将解决网络带宽不足的问题;物联网将对教育环境和非在线的教学行为数据实时识别和收集;云计算成为重要组成,促进协作和共享;BYOD和可穿戴设备将逐步常态化应用。

  • 在资源方面
    资源内容的虚拟强度、交互深度、丰富程度将有巨大提高,在受众上将面向所有人群和所有学段,在获取方式上将实现动态和实时的自适应推送或推荐,资源供给既要均衡、公平、充分,又要满足个性化需求。

  • 在平台方面
    教育平台智能化转型升级,依托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并且“开环”模式将日趋普及,将进一步降低平台建设成本,也将促进平台间的互联互通。

  • 在教学方面
    新型技术将与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活动深度融合,资源、平台、应用和服务的整合与联通,将极大地降低教与学活动的创新难度,助力于多元创新人才的培养。

  • 在治理方面
    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支撑下数据采集和对接将更深入广泛,不仅能促进科学决策,提供实时反馈和干预,也将进一步提升个人隐私和教育数据的安全性。另外,教育信息化管理将厘清教育业务条线逻辑,促进管办评分离,为“放管服”增效,将推进教育治理水平与能力的现代化。

  • 在研究方面
    教育信息化研究范式将在以下方面发生转变:
    a.基于传统课堂观察的行为数据将与基于学习科学和教育神经科学的脑电数据、体征数据结合;
    b.通过数据科学的方法,将支持基于大数据的宏观挖掘和小数据的智能分析;
    c.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工具,将实现对研究数据的精准识别与获取,并通过智能模式化识别与匹配,实现对研究结果的自动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信息化推动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融合效能正在不断提升。如从2018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将首次增设教育领域的研究代码(F0701),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学习环境、认知工具、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测评五类研究方向。

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与责任担当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相对前4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特征而言的,这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下阶段,我们应该坚持融合创新,智能引领,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因此,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在推进立德树人的“立德”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在资源制作和信息传播上的优势,要结合时代特征丰富德育内涵内容,丰富德育资源的载体形式,创新德育发展的活动方式,使德育培养渗透到校内和校外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育信息化推进立德树人的“树人”方面,不仅要开展网络教育,向学习者提供数字教育资源和工具,创新教与学活动形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还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培养学习者在信息社会应具备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能力素养,从“数字土著”转变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以教育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活动的开展

第一,将信息技术全面和创新地应用于各学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21世纪技能的多元创新人才。第二,借助高速宽带网络和4G/5G移动网络,以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学习等模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为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提供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并解决后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第三,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构建智能学习空间,变革时空教学环境,开展具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等教与学的活动。第四,通过伴随式数据收集,建立长效、全面与可持续的教学评价方式。第五,借助智能录播教室系统开展师训和教研,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素养,适应新时代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资源工具。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

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教育决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育数据和分析技术,使传统以经验判断为主的教育决策逐步转向基于数据的教育决策,有利于提升政府及教育部门的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教育数据产生于教育工作中,通过教育工作流来积累教育数据流,再通过教育数据流优化教育工作流,优化教育工作流的效益。一方面,使教育管理工作的权责边界明晰,提升教育工作的协同合作水平,促进“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另一方面,无论是宏观的教育决策,还是具体的教学与学习的行为分析,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均能提供精准的分析反馈,可极大地提升政府及教育部门的科学决策能力,精准优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的效果。

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

构建“四化三学”的现代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即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第一,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5G移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将使“人机互联”向“万物互联”转变,高速网络将无处不在地覆盖,将人、设备、数据和知识实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第二,信息化使得数字化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数字化教学内容、工具、行为(数据)等高效利用,构建人机合一的思维体系。第三,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在潜质,为其提供符合其志趣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个性化服务。第四,通过MOOCs和远程教育等在线教育形式,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构建泛在学习环境,以支持全民终身学习,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保学控辍,提升教育公平。党的十九大报告表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信息化支撑的教育精准扶贫,是快速推进教育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重要途径。一方面,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可为教育发展滞后或偏远的区域合理配置资金、教师、资源、设备等,提高其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育上不掉队,实现教育精准脱贫,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可借助教育信息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随着教育数据与扶贫数据的积累、汇聚和管理平台的完善,贫困人群分布、贫困类型、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等在大数据支撑下能够实现精准识别、分析和定位,进而调配扶贫资源和制定扶贫方案,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以教育信息化服务“一带一路”等倡议需求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已连续三年通过召开“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与国际社会在教育信息化及相关技术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因此,我国教育信息化在新时代的建设发展,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与推进提供必要支持。一方面,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模式、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共享,带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以教育信息化支撑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教育互动,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进而促进经济贸易和教育文化的合作发展,服务国家在国际外交中的话语权提升。 

教育信息化迈入2.0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并实现从服务教育自身发展向服务国家现代化全局的建设转变,进而支撑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抓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机遇,全面进入一个既要提速又要提质、既要创新又要普惠的2.0版发展时期,服务于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电化教育》 任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