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课堂的一些认识和看法,是你想要知道的

学校里的课堂,是学习的第一场景。课堂形式也在发生着很多的变化。从大班到小班,从粉笔到水写,从黑板到电子白板……

教育家们有了各种新技术后,学校课堂的改革就有了更有力的武器。最近,各地政府纷纷放出智慧课堂的标。关于课堂的概念有很多,双师课堂,同步课堂,智慧课堂等等。

那么,关于智慧课堂,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看法?你认为课堂应该如何变革?

来自骆驼树高管俱乐部@陶人杰的观点

智慧课堂在我看来和智能生产有异曲同工之妙,目的都是提高效率。

  • 智慧课堂会融入更多的智能设备,帮助更高效教学,同时也是会逐渐去采集过程数据。

  • 智慧可能不局限在课中,还会包括课前和课后,形成一个闭环,那样的干预是真正有效干预,采集的数据更丰富也更有提炼价值。

  • 智慧学堂会和测评逐渐结合,包括作业、小考和大考,那样再结合过程数据,就形成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或过程评价,评价和教学过程逐步有机结合。

  • 智慧课堂还会真正以人为本,是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个性化掌握规律,不同的人的信号处理模式不同,因此针对性干预会不同,于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自适应学习会逐步形成。

  • 对教师而言,数据支撑其教学提升,针对性更强,共性的工作逐步和AI结合,个性和创造性会是老师的更多价值体现。而数据量打通也将会把教研逐步云端化。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自骆驼树总群主@朱兆伟的观点

  • 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分为三个阶段。

信息化,这是底层阶段。

互联网化或移动互联网化,开始有了外链。

AI化。这个阶段并不是替代老师,而是AI节省人力,提升效率。

  •  最近,智慧的概念很火,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如今,终于到了智慧课堂。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正在由“教师教学”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 课堂要想实现智慧,教育科技是基础。电子书包,交互式教学反馈系统(clicker)、抢答题、智能笔等硬件是砖瓦。但是,智慧课堂的重心还是在教与学。教学与技术的要真正的融合起来才算是智慧课堂。

  •  智慧课堂下,课堂教学要进行一定的重构。老师要反复的使用,而不仅仅是公开课,参观时使用。只有固化下来,才有可能真正重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流程将会再造,学生的学习也将会逐步迈入个性化时代。

  •   提出概念容易,实践和真正的应用还是很难。希望能看到真正贴地气的产品。

附上一张图,这是我在2015年对课堂的一些总结。供作参考。

 做体制内的产品和运营体系,一定要同时兼顾以下三点。 

  • 不改变教师的行为习惯。学习的场景贴近学校实际场景,一步步去改良。改革派在体制内已经碰的头破血流,多数已经成为先驱。 现在,改良派更容易落地一些。 

  • 给老师以利益,但一定要让老师居于安全的位置。不要想着老师成为一线销售者。 一定要注意:老师的推荐,是体制内最有效的推销手段。  同时,考虑学生,家长,老师,管理者,校外机构等五方的用户心理。

  • 产品一定对老师有用。老师非常容易上手,并可以减轻工作量。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在体制内学校中,教师还是最核心的一个角色。 我个人总结为体制内产品的黄金三定律。以后再完善完善。

来自骆驼树高管俱乐部@肖芳的观点

课堂是教学的主场景,无论基于目前的固定的教室场景,还是随时随地的虚拟教学场景,我们都把它归类课堂。

未来课堂被赋予智慧化的内涵,它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要想给课堂插上智慧的翅膀,我认为首先要有教学过程性数据与结果数据的支撑,再加上教学模型、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的支撑,智慧课堂就可期待了。

目前K12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内的教室,从学校的教室落实智慧课堂是关键。

在我国“班班通“覆盖量保守估计超过90%,老师用的授课终端如电子白板、交互大屏、智能黑板等硬件设备为智慧课堂做了很好的硬件支撑。

接下来在学生的硬件终端上能做到普及,支撑常态化的教学系统或平台能能落实到学校的教室,对于教学过程性数据就有机会做到采集,有了大量数据的支撑,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就能落实到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