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十佳未来课堂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评选出了十佳“未来课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专家对此又是怎么说的?

壹、静安区:社会性情绪能力课程,关注人的发展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4A《学会在平常人生中找到幸福感——静安区试点“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课程》

简介:自2009年起,静安区开始在7所幼儿园和9所小学试点实施“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项目。经过近百名教师长达四年多的摸索和改进,2013年,静安区小学阶段的“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课程正逐步走向成熟。

目前,课程内容划分为“喜”“怒”“悲”“惧”四个基本情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了数个针对不同复杂情绪的独立单元,在单元里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

几乎所有的主题都围绕一个带有不同年段特征的焦点话题展开,取材一律源自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典型事件,教师从具体事例切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悟别人的某种情绪,定位自己与理解他人。

【专家点评】

人是社会动物,对一个人成长发展而言,很重要的就是社会认知,而不仅仅是认识自然和世界。在过去的教育中,人的社会认知被我们忽略了。

科学研究表明,社会情绪能力对人的一生很重要,实际上是社会情绪能力决定了人一生的成功和快乐。

IQ只能决定一个人在什么领域成功,而社会情绪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有道德的基础,它决定着人是否能健康生存、融入社会、合作利他等。

对社会认知所形成的社会情绪能力,不仅对人际社会中的和谐相处有重要作用,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中,“交流、合作”就与社会性情绪能力直接相关,而许多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都非常强调团队合作,特别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良好的文化支撑。提高社会情绪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

贰、天一小学: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体验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5A《未来之谓——探访天山第一小学“未来学习中心”》

简介:2010年,天山第一小学提出“未来教室”的构想,到2012年底,学校的“未来学习中心”正式落成。这不仅仅是一个看上去充满现代感的学习环境,发生改变的也不仅是墙面的颜色、桌椅的摆放和信息化的载体。

环境变化的背后是学校对于学生需求的关注,也透露着学校对自身定位与办学特色的思考,更体现着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未来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天一的创新实践在努力勾勒“未来课堂”雏形的同时,其设计理念也证明了校园空间可以成为最直接的、最好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条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空间互动交流,激发多层面的兴趣。

【专家点评】

通过环境创设,实现教育创新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机制创新。“未来学习中心”通过营造环境氛围、重新诠释培养目标、突出体验式课程、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等,达到引领学生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目的。

它虽是一种创新的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但正体现着变革的力量,在教学环境与技术、课程规划与课程设置、教与学方式变革等方面创造了全新的教育空间。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

叁、大同中学:CIE课程,打开创新素养培育的一扇窗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6A《创构课堂》

简介:大同中学CIE课程的创设与实施,为高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践体验型课程范例。

CIE是创造能力Creativity,创新意识Innovation,创业能力Entrepreneurship的缩写。

CIE课程带来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也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它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智慧课堂;它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更关注学生的未来。

基于创新素养的培育定位,学校一直致力于三方面的尝试:对于全体学生,学校通过各种不同的项目来搭建激发创新潜能的平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通道;对于特长学生,学校为他们量身定制各种课程,为他们的发展提速、加油;对于学校整体课程,创新素养培育不是游离于学校课程之外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当中,体现在每个学科、每个课堂里。

【专家点评】

创新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对一个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人格与能力)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来说,它的课程样式应该是以一次真实的创新体验活动为载体,全开放地让高中学生围绕一个命题,按创意形成、创造实践、创业构思三个阶段真实地去做一次创新活动。

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什么是创新,学会怎么做创新。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专家组组长顾志跃)

肆、嘉定实小:数字化学习引发课堂变革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6B《iPad课堂之旅——探访嘉定实小数字化学习应用班》

简介:2012年,嘉定区实验小学大胆尝试,在一年级开设两个实验班,用iPad进行常态化教学。实验班是继嘉定实小实施dell互联移动课堂两年后开展的,课堂上综合运用电子白板、iPad、协作平台来进行数字化学习。

教师变“堵”为“疏”,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利用相关的软件教会孩子自主管理时间、安排作业,以图像、声音、视频让孩子能直观地了解原本抽象的概念,借助网络平台使师生、生生、家校之间增进了交流。

“进主课、常态化”,在实验班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每天都有一节课的课堂学习会使用到iPad。

对教师来说,越来越多的iPad软件资源被他们发现,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随着对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深入研究和实践,课堂创新变革正改变着嘉定实小传统的教学模式。

【专家点评】

新技术的出现为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弥补了传统教学效率低的缺陷,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一线的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追求技术上的新颖别致和教学实践表面上的“欢腾”景象,而是关注技术整合的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博士生詹艺)

伍、大境中学:IMMEX让思维可视化

2013年7A《被数据改变的评价与教学》

简介:2010年起,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依托国内高校研发平台,正式引进IMMEX(Interactive Multimedia Eaercises,多媒体互动测训平台)项目,在IMMEX—C国内研发技术平台上,结合IMMEX美国原题和学校研发问题集,创设了本土化的IMMEX思维课程。

IMMEX思维课程教学改变了传统基于经验判断的评价与教学,通过学生可视化的思维分析,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改进教学的科学依据。

从引进试点到探索创新,学校正在构建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开放的学习环境,以评价的改变促进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高安路一小:以Aischool测评走近学生的真实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的教师们从传统的母语课堂——作文讲评课入手,开发运用Aischool测评系统,让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借助系统终端Aiteacher和Aibook的测评互动,在自然而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感受评价带来的惊喜,分享写作的快乐。

【专家点评】

谁抢占先机积累数据,谁就能把握未来学习的金钥匙。大工业时代统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了。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可以通过技术转化为有效数据,当这些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关联、分析和判断,就会产生动态的学习证据,从而使一个人的学习成为群体学习的一部分,每个人现在的学习成为未来别人学习的一部分。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

陆、华东师范大学: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未来课堂”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7B《重构教学新空间——未来课堂的六大特征与应用》

舒适人性的课堂环境、先进齐全的教学装备、便利自如的技术操控、丰富充沛的平台资源、实时流畅的对话交互、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根据这六大特征设计的“未来课堂”项目,已在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有了雏形并投入了使用。

研究团队认为,未来课堂不仅是一个学习场所,也是一个课堂生态系统。

简言之,未来课堂就是在人本主义、互动、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的处理信息,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支持下,充分发挥课堂各组成要素(人、技术、资源和环境等)的作用,以学习者为核心,构建体现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

围绕这个项目,研究团队开展了涵盖课堂物理空间的设计、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及成员互动等方面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为各类学校如何重构创新的教学空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专家点评】

从认识上讲,未来课堂似乎与信息技术、环境创设、装备配置、条件改善等方面相关,但从本质上讲,它是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出发点。

也许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主导教育的变革,但它可以创造一个可扩展的智能,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我们如何去掌握这种智能。这种智能足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气、生气、活力”。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张际平)

柒、芷江中路幼儿园:“低结构”,给孩子最大的自由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9A《由谁主导课堂——探访芷江中路幼儿园低结构活动》

简介:数年前,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从低结构活动入手,寻找出一种高匹配的教育方式:

即用最简单的环境设计和材料投放,给孩子最大的想象和活动空间,让幼儿在自己主导的活动中,自由探索与发现。

“低结构”的教育方式将课堂活动交由孩子主导进程,淡化目标和步骤要求,这种结构化程度低的课程和教育活动,注重的是课程和教育活动的过程,强调儿童生成的学习任务,强调根据儿童的参与性、教师的满意度等因素进行评价。

尽管幼儿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一说,低结构活动的概念却可以延伸至更多的课堂。未来课堂的另一种形态,应该有低结构的身影,因为它给予了孩子不为外力强加的自我发展的自由。

【专家角度】

从教育角度看,大到一个区域的教育质量,小到一节课的设计,都存在结构问题。因此,基础教育关注不同层面教育教学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低结构之所以令人感到激动,是因为所有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会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都会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

捌、风华初级中学:打造“适合”的教育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9B《风华初级中学:寻找适配教育》

简介:风华初级中学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探索“适合”的教育,即基于学生学情进行学科适配。实际上是把学生的认知规律,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基于课标的教学这两个规律进行了很好地结合。

未来教育是面向最广大的学生群体,学校要做的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准自己的学习起点,并给予他们一个合适的学习切入口。

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风华初中“年级适配”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为他们规划学习。

基于孩子们的兴趣点,又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征,学校创设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九宫格作文模板、以“话题”为主题统整的英语课程,让学生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在评价维度上,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级,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权重,还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制了一套评价方案、创设了分层的考试。

【专家点评】

面向未来的教育不仅需要公平、均衡,更需要个性化、适合每个孩子。打造适合的教育,需要学校、教师为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而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创新型的思考和创新型的行为,以及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创造性。打造适合的教育,需要教师在探索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育之间寻找一个突破口,寻找一个出路。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

玖、慕课引发课堂转型之思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10A《慕课之争》

简介:2013年5月以来,慕课在中国很“火”,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稍晚一些的8月,华师大“C20慕课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慕课在基础教育也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

与以往动辄四五十分钟、没有激励机制、没有互动交流的在线课程不同,慕课平台上都是“微课程”,一般时间持续在10分钟左右,甚至更短,正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段;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慕课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了许多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无论是同步还是异步,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的解答。

慕课登陆中国基础教育,一方面它引发的关注在持续发酵,另一方面对它的各种质疑声也随之不断涌来:慕课本土化是否会否水土不服?慕课对教师教学观念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挑战,他们能否适应?

【专家点评】

慕课是“继班级授课制以后最大的一次革命”,它使教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使得优势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共享。

慕课的到来将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很大的变化。首先就是使学生远离家教,第二点是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最为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华东师大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形态上有很大不同,因此,慕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推进尚需要审慎地观察和研究。

适合基础教育的慕课应该有三个特点:一是网络学习的时间在学生整个学习时段里比例不会太高;二是慕课本身的结构性不应很强,而是更多地针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部分;三是慕课最大的用武之地应该在课后,特别是孩子们完成个性化作业和辅导的部分。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

拾、曹杨实验小学:电子书包推动智慧学习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11A《与电子书包相遇一年间——曹杨实验小学信息化教学试水记》

简介:曹杨实验小学是全上海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电子书包项目全覆盖,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学校。这是教育信息化的一次试水,将检验现代化课件能否大规模、深层次进驻教室,带动课堂模式的变革。

在学校自身谨小慎微地试点了一年后,电子书包正逐步融入校园,在不断出现的新创意、新技术、新平台影响下,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作业样式和评价形式发生的改变、教师这一年来的感悟和创新、以及学生“喜欢这样自由新颖,能快乐学习的课堂”的感受,似乎都在朝着学校下一步的目标:Entertaining(趣味)、Exoteric(开放)、Encouraging(激励)、Efficient(高效)的4E课堂靠近。

【专家点评】

电子书包的未来元素会有哪些?跨界、融合、趣味……新技术架起课堂“未来·未来”到“未来·已来”的桥梁。一切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切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成为数字化教学的目标指向。

技术与信息的采集、应用、重组给课堂教学带来充分的便利,改变的不仅是教与学的方式,更赋予师生持久的教学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