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如何冲出“困境”?

“生生通(电子书包)”是继“校校通”、“班班通”之后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三阶段,自2010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以来,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于是,电子书包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是否有用和有多大用?如何突破电子书包发展的现实困境?一系列疑问成为我们当前的必答题。

现实困境1

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了电子书包的产品及服务“换汤不换药”

现在的电子书包项目建设,重硬件采购,而轻教学应用服务,所以在采购时,教学应用服务成为电子书包硬件的附属品或赠送品。这样形成的所谓“电子书包解决方案”,根本没有教学应用服务,或将教学应用服务曲解成教学软件操作培训,而将教学应用问题遗留给学校和教师,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摸索”。这一几十年来众多的教育专家、技术专家、教研人员付出无数心力都无法解决的教学转型难题,对于工作繁重、整天疲于奔命的一线教师来说,怎么可能解决?所以就像“校校通”和“班班通”实施初期的“三个月热度”现象一样,一段时间后,教师们便会因其索然无味、没有价值而避而远之。当然,这只就是当前电子书包用不起来,或用不出效果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还在于:

首先是观念陈旧:“辅助教学”观念认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永远是教师,而网络和计算机只能作为教学工具,与黑板、粉笔、三角尺、圆规、烧杯等一样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这一观念无视当前IT技术越来越强大的现实和其透明、即时、精准、智能的四大特点,而将其作为传统教学工具使用,贬低了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埋没了它的教育功能和潜能,致使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严重受阻,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和根本性转变。

其次是理论错误:虽然新课改一再强调要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并不尽然。虽然在信息化教学领域,由于技术是最为活跃的生产力,“教师中心”的教学观受到了冲击,但结果却是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放任自流,在教学中实施极端的自由主义,且美其名曰“自主学习”;要么仍未摆脱“教师中心”的桎梏而成为教师变本加厉实施“灌输教学”的得力工具。

再其次是模式守旧:受制于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的束缚,虽然专家们和教师们提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但大部分还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模拟式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整合,将信息技术手段这张皮附加在传统教学这个肉体上,二者貌合神离,结果是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比传统教学效率更低。

最后是技术幼稚:当前,教学资源被众多的教育官员和所谓的“专家”尊为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认为信息化教学之所以效率低、效果差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丰富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之故。其实,教学资源只是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表现形式;而教学环境,才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的全面体现。只有抓住、抓好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才能释放信息化教学的强大威力,全面达成在大幅减轻教学负担的同时,大幅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建设目标。

现实困境2

部分企业对电子书包的研发好似“无头苍蝇乱弹琴”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应用终端,毋庸讳言,“生生通(电子书包)”是比“校校通”、“班班通”浩大得多的教育和民生工程。在这项伟大工程的实施中,不可能只有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而缺失企业的参与和支撑。因为无论是电子书包硬件、教学平台软件和教学应用服务,都离不开相关企业的研发和服务。对此,所有相关企业和单位无不热血沸腾、争先恐后。众多企业的踊跃参与本是好事,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但遗憾的是——

  • 硬件:削足适履
  • 软件:没有灵魂
  • 服务:摸不着北

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端,教学应用是其最基本和核心功能。而电子书包教学应用的重点和关键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即由“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而如何实现这一根本的转变,却是一个大大的难题。对此,不仅中小学教师缺少经验,就是专家们也没找到合适的通路,因而对从事电子书包开发的企业而言也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瞎忽悠了。

终端硬件、平台软件、教学服务是构成电子书包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协调才能构成真正的电子书包。遗憾的是,现在这三者不仅互不相干,而且各自都在乱弹琴。

教学系统,要做到道、术、器三位一体

教学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只有其形,而无其神,也不能只有其理,而缺其法。这就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完成道、术、器的全面革新。

  • 道之变:道即教学原理,当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现代的“学生中心”。扭转当前“教师如何教,学生就如何学”的恶性教学生态,构建“学生如何学,教师就如何教”的良性教学生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生的接受力和学习力为教学基础,将学习目标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水平的学习任务,支持和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地达成学习的新型教学理念。
  • 术之变:术即教学模式,当由传统“师传生受”,变革为“五环四步”。
  • 器之变:器即教学平台,当由传统的“粉笔黑板”,变革为“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业务方面,支持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课程制作、教学实施,结果分析等;教学管理方面,有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监控、网络监管、教学档案等;教学工具方面,有课件制作工具、学科工具等。一句话,教学系统必须全面体现“教适应学”教学思想和全面支持“五环四步”教学模式。

教学之道、教学之术、教学之器,三位一体,构成了电子书包成功实施的必要基础。

教师,要达到既懂又会

道、术、器只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必要基础,但能否和如何驾驭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以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却是教师。教师对相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与教学技能的熟练掌握,是电子书包建设能否成功的充分因素。这就需要对项目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全方位推进,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和指导,才能为整个信息化教学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而这包括教学技能培训、日常教学指导、教学问题研究等三个方面。

教师技能培训包括以下二方面的内容:理论培训,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疑惑破解等;技能实训,包括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课程制作、教学实施、教学评析等。

日常教学指导包括示范课例观摩、专家当堂指导、日常互展互评、远程观摩等。

教学问题研究包括教学课程建设专题、教学活动研究专题、学科教学研究专题、情感调动研究专题、教学管理研究专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题、家校联动研究专题、其他相关研究专题等。

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并在日常教学中驾轻就熟地应用,且遇到疑惑又能得到及时的疏解,同时整个项目又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电子书包项目才能真正取得全面成功。